中醫治療外感性疾病中日有別 國人多用“銀翹散”
作者:?汕頭健康網
更新時間:?2019年11月22日 10:00:03
游覽量:?120
簡述:
兒科疾病中常見發熱的癥狀,以感冒等外感類的疾患居多。中醫治療外感性疾病初期的臨床癥候群時,中國多用銀翹散、日本則常以葛根湯等發散風熱或風寒的中成藥或湯劑治療。筆
考察:1、在外感性疾病的治療中,由于最初接受治療的患兒常因病情以及機體內在的變化,而表現為不同的“證”型。本病例屬《傷寒論》“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里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”的記載,從而選擇治療表里同病的五苓散。此病例系水飲之邪停滯于太陽膀胱腑為主要病證,又慮及嬰兒稚嫩之體“易寒易熱”的特征,處方中不入辛溫的桂枝,而選用“四苓散”利水化濕,去除了患兒體內偏在的水飲之邪,使臟腑機能恢復正常而熱退痊愈。2、此病例不宜簡單模仿用于治療,發熱患兒久不退熱,可洽中醫師協助診治。
兒科疾病中常見發熱的癥狀,以感冒等外感類的疾患居多。中醫治療外感性疾病初期的臨床癥候群時,中國多用“銀翹散”、日本則常以“葛根湯”等發散風熱或風寒的中成藥或湯劑治療。筆者曾以“四苓散”治療一嬰兒感冒發熱癥,投藥后患兒隨即汗出熱退。
病例:女嬰,生后8個月。
主訴:發熱6天。母乳喂養6個月后改用人工喂養。6天前發熱,體溫高時可達39℃。幾天來每日到醫院輸液,應用抗菌素與解熱劑治療。此間體溫曾一度短暫下降,再診當日上午體溫38℃,伴有嘔吐一次,排泄水樣便兩次,尿量減少。
治療經過:患兒發熱六七天,考慮仍有發熱,嘔吐等臨床癥狀,可以認為太陽表證最初的“經證”階段已經過去,病情進入了“太陽膀胱蓄水證”的階段。根據《傷寒論》學說的理論,此階段應以“五苓散”溫陽化氣利水為治。又因患兒一歲未滿,慮及‘五苓散’中桂枝藥性味辛溫,對于稚嫩之體或有偏溫之過,于是處方改為茯苓、豬苓,澤瀉、白術四味藥的“四苓散”。囑其以煎劑,一日分三次,少少頻喂之?;純涸谏倭慷啻蔚胤昧说谝淮嗡幜亢蠹s15分鐘左右,后頭頸部為中心可見大量汗出,隨之熱解。繼第二次服藥后,確認患兒已經痊愈而停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