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要趁熱吃嗎?過熱食物易損傷人體三個部位
作者:?汕頭健康網
更新時間:?2019年11月22日 11:20:04
游覽量:?199
簡述:
趁熱吃是常見的勸慰語,特別是冬季一到,熱騰騰的食物入口的速度可以秒計算。殊不知,熱騰騰的食物進入人體,從口腔、食管、胃道這一路歷程中,很可能已經對消化道嬌嫩的黏
食管受傷時常被忽略
盡管被燙傷的食管有自我修復的能力,但長此以往,受傷的食道黏膜不斷脫落、修復,不斷受到刺激就容易引起食管黏膜增生、變異,增加癌變風險。楊祖立建議,如果飲食過燙造成吞咽輕微不適,可以喝溫開水、牛奶等補充液體,短時間內禁食避免進一步刺激,如有炎癥還需要及時消炎,減少內部水腫、形成疤痕的風險。(文/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簡文楊 欄目統籌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宇)
高溫食物從口腔進入胃部的過程中,容易燙傷人體的三個部位,分別是口腔、食管、胃部。第一關進入口腔時,牙齦因為受熱能力較差,容易出現一定的損傷,而燙傷的口腔黏膜容易形成潰瘍;第二關從咽部沿著食管游走,食管內壁的黏膜非常脆弱,它能耐受的最高溫度是60℃,超過這個溫度容易受損;第三關是胃部,高溫也會對胃部的黏膜造成損害。
楊祖立提醒,當食管因食用過熱的食物被燙傷后,人體會感覺到胸部骨位置有燒灼感,吞咽時有不舒服、疼痛感,如果程度不嚴重,一般一周左右會自愈,如果燙傷嚴重,內部會出現炎癥、潰瘍、食管狹窄等問題。
飲食要科學,除了指營養均衡,選擇適合機體的食物外,還需要注意的是進食的溫度,過冷過熱都不合適。
醫生提醒,飲食過熱容易對牙齦、口腔黏膜、食管、胃部造成燙傷,脆弱的食管作為消化道通往胃前的食物入口,直接面對高溫的沖擊,盡管食管有自我修復能力,但是長期反復損傷、修復,容易誘發細胞異常增生突變,增加食管癌風險。
正常情況下,人體口腔和食管的溫度是36.5℃~37.2℃,能耐受的高溫是50℃ ~ 60℃,溫度太高的食物則會燙傷黏膜。
專家指出,在高溫食物燙傷的三個部位中,最應警覺的是食管受傷。這是因為食物進入口腔的時間相對比較短,而且一旦燙傷了肉眼可見,會起到警醒作用。而作為第二大關口的食管,由于它是長約25厘米的肌性管道,最寬處內部直徑2.2厘米左右,自內向外有黏膜、黏膜下層、肌層和外膜組成,這些淡紅色的黏膜光滑而幼嫩,過熱的食物在狹小的管道中穿行,期間還要經過三個狹窄的位置,這三個位置進一步增加了高溫食物停留時間,因此相對來說,高溫對食管的刺激直接而漫長。從食管進入胃部后,溫度有所緩解,相對寬闊的胃腔增加了空間,且胃液也起到一定的稀釋、降溫作用。
由于食管位于人體內部,肉眼無法查看,也難以像胃部不適時出現嘔吐、胃反流等明顯癥狀,因此食管受傷時常被忽略而不自知,這種情況更需要引起警惕。
食管反復修復增加致癌風險
“趁熱吃”是常見的勸慰語,特別是冬季一到,熱騰騰的食物入口的速度可以秒計算。殊不知,熱騰騰的食物進入人體,從口腔、食管、胃道這一路歷程中,很可能已經對消化道嬌嫩的黏膜造成傷害而不自知。
過熱食物易損傷人體三個部位
“我們日常所說的‘趁熱吃’是一句家常話,強調的是食物涼了對腸胃有影響,如果反過來理解為,食物越熱吃越好,那就不對了。”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食管胃腸外科主任楊祖立主任醫師表示,“在日常生活中,一股腦灌入的熱粥、剛出爐燙手的糕點、火鍋里剛涮熟的佳肴,溫度均十分高,囫圇吞棗吃下,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傷。